为什么要简政放权?一言概之,就是“管住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手”,从而实现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市场主体发挥最大价值。 新一届政府执政以来,就把简政放权、加快转变职能作为开门第一件大事来抓,成绩斐然。2013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履新时就表示,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1/3以上。如今时隔不到两年,本届政府共完成了600项行政审批项目的取消下放,已提前超额完成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任务。但这是一项尚未完成的改革,600项行政审批项目取消下放后,国务院还将继续取消和下放含金量更高的审批事项。 从数字看,我们简政放权的减法成绩很好,效果也明显。但是不要忘记,简政放权、打造服务型政府是“双轮驱动”。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这次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也就是说“放得有效,管得到位”。而要管到位,就是要做加法。 所谓减法,就是把无限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把原来政府“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管理者定位转变为服务者,把不该由政府审批的事项减少,将生产经营的权力和投资决策的权力回归企业,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同时,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作用,把社团、社区、群众自己能办的事,交给他们自己管理。 但是放不代表不管,而是说政府要把不该管的减掉,把该管的管好。以前我们老是陷入“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其实就是我们在减法和加法上没有调整好——事前审批下放了,事中事后的监管却没有跟上。 简政放权的关键在于政府削减行政审批之后,要实现管理方式的转变。这并不等于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不是无事一身轻了,而是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看似减法,实际上也要做加法,加法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有建设性。服务型政府需要更加细致、更加完善。让政府从管得多变为管得好。 如何才能管得好?李克强总理就提及“管”,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加强管理,是指各级政府要改善和加强政府管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权威性,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代政府,以“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客观要求”。 放与管的有效结合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关键。“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市场主体对政策的反应最敏感,如果取消的只是一些次要的、过时的审批,含金量不高,实际意义不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应该是使政府的服务水平跟得上市场和公众的需求,而不是简单地减少审批数量。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继续下放含金量更大的审批权;另一方面,政府自身苦练“内功”,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管放自如。最终实现我们期望的服务型政府。正如世界银行在《1997年度世界发展报告》中提出的,“良好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需品。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没有一个法治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
【打印】 【关闭】 |